置顶

即修读4个体育课学分(体育基础必修课1学分、体育专项选修课3学分)

作者:admin | 分类:欧洲环赛程 | 浏览:22 | 日期:2024年05月23日

即修读4个体育课学分(体育基础必修课1学分、体育专项选修课3学分)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育人的价值与功能,推进体育育人模式创新,制定符合当前实际、适应发展需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体育教学改革措施,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北京邮电大学深化改革,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四维协同”大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体育评测与德智评测协同、文化建设与精神塑造协同、学校体育部与学院处室协同“四维协同”育人理念指导下,全方位、多样化开展体育育人,取得突出成效。

关键词:体育强国;高校体育;四维协同;体育教学

第一作者:孙洪祥,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高校体育对青年成长、民族振兴、国家圆梦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具有深层次的育人价值内核。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理应具有独特的育人特性和丰富的教育功能。面对新时代体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北京邮电大学体育教育既强调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又强调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四方面创新协同,践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体育评测与德智评测协同、文化建设与精神塑造协同、学校体育部与学院处室协同“四维协同”育人理念,开展大体育育人改革实践。

“四维协同”大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特色

一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构建大体育教学活动体系,推动体育育人从“弱化”到“强化”。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必修选修双管齐下,做到体育教学四年不断线;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普遍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开展分级分类教学,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效果。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科学设计课上教学内容,探索“浸润式”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思政教育和体育教学融合。同时,统筹规划、有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构建校、院、班三级联动体育类学生活动机制,打造一院一活动,形成一院一特色,提高活动质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是体育评测与德智评测协同,构建大体育学业评价体系,引导体育锻炼从“被动”到“主动”。一方面,推行体质健康测试,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增强个人体质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重视体测结果分析,强化相关测试项目的技术动作教学,提高学生测试成绩。另一方面,学校统抓共管,着力创建德、智、体“三位一体”学生综合素质学业评价体系,教务处、学生处联合制定相关文件,将体测纳入该体系,注重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

三是文化建设与精神塑造协同,构建大体育精神文化体系,实现强身健体从“要求”到“习惯”。大力营造浓厚体育文化氛围,推进校、院、班三级联动体育文化建设机制,打造集体育教学、群体运动、个人锻炼、体育赛事于一体的体育文化建设平台;通过开展体育讲座、举办体育文化节等,烘托出强烈的体育人文气息,发挥文化熏陶作用。同时,联合学校学生会及各学院分支机构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竞技类体育运动,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事,在开展竞技类体育运动过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优良精神品质。

四是学校体育部与学院处室协同,构建大体育组织保障体系,强化体育教育从“自发”到“有序”。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健全体育工作管理机制,形成体育部、各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学生工作系统齐抓共管,体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相互配合的体育工作“一盘棋”格局。在资源保障方面,推进体育资源管理改革,建设项目齐全、品类完善的体育设施,统筹使用各类体育场馆,保障体育教学、丰富全校师生体育生活。在信息化保障方面,推进体育育人整体信息化建设,建立“互联网+体育管理”模式,体育评测进入学生一张表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体育资源开放共享。

“四维协同”大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成效

北京邮电大学在“四维协同”大体育育人理念指导下,面向体育强国战略,主动对标新时代国家对高校体育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化改革,出台了《北京邮电大学体育育人建设实施方案》。学校不断创新体育发展路径,做到“教会、勤练、常赛”,以“课上教学与课下锻炼相结合,体育文化氛围营造和体育竞赛平台搭建相结合”为主要手段,着力发挥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助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构建了大体育教学体系

一是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强化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原则,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教会、勤练、常赛各个环节,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全面修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充分发掘和运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价值引领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材编审选用、教案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课后练习等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体育课育人的有效融合。

二是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构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体育课程体系,开设“体育基础”必修课,教会学生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按运动项目门类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开设体育类素质教育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做到体育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实施体育分级分类教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与本科生体质健康测试相结合,根据体测结果分级分类开展个性化体育教学。

2.构建了大体育评价体系

一是修订本科生毕业要求。自2021级开始,学校面向全校本科生,实行“4+1+1”体育毕业要求,即修读4个体育课学分(体育基础必修课1学分、体育专项选修课3学分),获得1项北京邮电大学体育运动达标证书(游泳、耐力跑二选一),通过1项测试(本科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至少达到50分)。

二是深化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秉持课程考核和课外体育运动评价并重的原则,学校将学生日常体育锻炼及参加体育竞赛情况纳入考核范畴,优化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体育成绩评价方案。坚决落实教育部有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本科生体质健康测试四年不断线,体测成绩按自然年进行评定。优化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体育成绩评价方案,合理设置体育课、体质测试、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评测内容在体育成绩评价方案中所占的比例,科学设定各项评测内容的合格要求。

3.构建了大体育校园体育文化体系

一是以各类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为平台弘扬校园体育文化。学校大力开展校运动会、学院运动会、师生运动会、研究团队运动会,以运动会为平台,展示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大力增强各类体育社团建设,丰富各类专项体育赛事和活动,打造特色赛事活动清单,营造勤练、常赛运动氛围,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

二是形成了“一校一品”“院院有品”的体育育人特色发展新局面。“一校一品”“院院有品”旨在传承学校的办学历史与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形成学校和学院自身的体育特色品牌,突出终生体育,健康中国的内涵,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全体学生。学校将太极拳作为“一校一品”特色,要求所有学生掌握该项运动技能,通过教会、勤练、常赛机制形成特色。同时,鼓励各学院发展特色运动项目,形成“院院有品”的体育育人特色发展新局面。

本文刊于《北京教育》(高教)2022年11期

文章版权归《北京教育》编辑部所有,

任何形式转载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

编辑:苑聪雯

制作:苑聪雯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